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绵延半个多世纪的牵挂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通讯员 克衣木·卡德尔
北京的秋日,天高云淡。李新生一家人早早预订好餐厅,当吴玉甫·萨依木的弟弟、妹妹两家人出现在餐厅时,大家紧紧相拥,泪水打湿了眼眶。
10月27日,谈起今年国庆期间与李新生一家人在北京的相聚,哈密市伊州区白石头乡松树塘社区的80岁居民吴玉甫·萨依木和他的妹妹赛丽曼·萨依木依然感动不已。
“岁数大了,就想再跟你们见一面。”今年国庆前夕,70多岁的北京市民李新生拨通了吴玉甫·萨依木的电话。一句朴实的邀约,背后是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
1968年,松树塘社区原址为伊吾军马场,主要承担为部队培育优质军马的任务。
当年,110名北京知青来到伊吾军马场。其中,包括李新生在内的4名女知青加入了女子放牧班,这事儿在当地引起了不小轰动。彼时年仅17岁的北京姑娘们,冬夜要顶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巡查马群,夏天得在没膝的草甸里追寻烈马……
在这般严酷自然环境里,她们快速褪去稚气,稳稳扛起了饲养军马、训练军马的重任,成了草原上最亮眼的“马背上的姑娘”。
“虽然是北京长大的姑娘,但她们面对艰苦环境从不退缩,这种精神让我十分敬佩。”当时的放牧班牧工吴玉甫·萨依木回忆道。
在吴玉甫·萨依木的悉心指导下,李新生和另外三位知青很快成了合格的牧工。在她们心中,吴玉甫·萨依木就如同亲哥哥一般。他不仅经常带着知青们值班巡逻,还邀请她们去家中做客,特意为她们蒸馒头,在生活上给予她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最让李新生难忘的是,一个暴风雪的夜晚,她突发高烧,吴玉甫·萨依木牵着马赶来,在齐膝的积雪中艰难行走了10公里,将她及时送到场部医院。
还有一次,一名知青不慎落水,也是吴玉甫·萨依木奋不顾身跳入水中相救。
情谊是相互的。知青们不仅帮助吴玉甫·萨依木的弟弟学习医学知识,协助他成为赤脚医生,还为他争取了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她们还耐心辅导吴玉甫·萨依木正在上学的妹妹赛丽曼·萨依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7年的时光,就这样在互帮互助中悄然流逝。
后来,李新生返回北京生活,但这份在伊吾军马场结下的深厚情谊从未中断。
几十年来,电话里的问候、书信中的牵挂、难得的几次互相探望,不断加深着两家人的亲情。
2000年,吴玉甫·萨依木的儿子遭遇车祸急需手术,李新生和其他几位北京知青及时伸出援手,资助了现金1万元,帮助吴玉甫·萨依木渡过了难关。
此次聚会,吴玉甫·萨依木未能成行。他非常珍视聚会时大家拍下的一张张照片。每次翻开相册,他都会想起当年的事。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在相互记挂着,这份情,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吴玉甫·萨依木说。
“前些年,李阿姨每年都会来哈密看我们。这次我们去北京看她,见面时大家都很激动,这段超过半个世纪的情谊,我们两家人都会牢记和延续。”赛丽曼·萨依木的大女儿萨尼牙·克热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