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丨潮涌天山千帆竞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翔
初冬的新疆,北疆草原铺银,南疆胡杨鎏金。雄奇壮美的自然画卷中,更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气象。
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吹响了乘势而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眼下,全疆各族干部群众正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全力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阔步迈向“十五五”新征程。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基础稳固
11月6日,第十二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在乌鲁木齐举行。论坛期间,来自中国和中亚五国各界嘉宾深入新疆各地的景区、校园、展馆、企业,感受新疆的和谐氛围和发展动能。
“城市交通便捷、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和睦生活,我深切感受到这里的巨大活力。”土库曼斯坦贸易和对外经济联络部高级专家拜穆拉多夫·拜穆拉特说。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外国驻华使节、外交官、海外侨胞、留学生等受邀走进新疆,感受新疆的发展脉搏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更有数以亿计的游客来到新疆,流连于壮阔山水,穿梭于特色街巷,真诚点赞:“新疆是个好地方!”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是统领新疆各项工作的总纲。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全力维护新疆社会大局稳定。”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社会稳定局面持续巩固,新疆已成为各族群众和中外游客心中社会环境最安全、稳定形势最放心的地方之一。
自治区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各个领域,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打击犯罪,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以法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根基——突出法治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中的作用,坚定不移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
以良法善治提升治理水平——截至2024年底,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共874件,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推动社会整体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以普法宣传厚植全民法治意识——全疆各地持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将法律知识送进社区、乡村、学校、企业,让法治意识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行为、生活点滴。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坚持稳字当头,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源头治理,新疆推动社会大局持续由稳向治,一幅更加和谐、稳定、繁荣、安乐的时代新画卷铺展在天山南北。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星光老年合唱团”成员身着盛装,高唱《党的政策亚克西》;孩子们表演京剧经典剧目,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对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这个多民族大家庭来说,这些早已成为居民生活日常。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改善民生、传承文化、民族团结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打造团结和谐幸福家园。”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耀文说,各族居民就像总书记说的那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新疆保持长期稳定,最重要的在人心。
9月25日,中央代表团向新疆赠送了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题词贺匾。二十二字贺匾,重若千钧,饱含着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疆的殷切期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全区上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有形有感有效上持续用力,推动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塔城市哈尔墩社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14个民族,超三成家庭由多民族成员组成;乌鲁木齐大巴扎、喀什古城、伊宁六星街、和田团城等地,多民族共同劳动、共享成果的场景已成为常态;“最美妈妈”阿尼帕·阿力马洪、“白衣圣人”吴登云等感人事迹家喻户晓……天山南北处处洋溢着各民族团结共进、亲如一家的氛围。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夜幕降临,步入吐鲁番交河故城,一盏盏橘红色的牛皮纸灯沿路排列,古韵悠然。残垣断壁上的光影秀缓缓拉开帷幕,李白的形象、石窟壁画、古诗等元素一一呈现,生动再现了故城的千年记忆,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从交河故城用创新手段讲述千年文化遗产的新时代故事,到莫尔寺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再到新疆非遗馆、西域都护府博物馆等一个个文化新地标的创建落成……随着文化润疆持续深化,一批批见证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文化遗产得到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直抵人心,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
“五口通八国”“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区位优势明显,能源资源禀赋深厚。
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符合新疆特点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把握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题中应有之义。新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中央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
走进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作业场,机车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从这里出发,一路向西,中国制造的产品2天抵达哈萨克斯坦、8天抵达俄罗斯、16天抵达荷兰。
乌鲁木齐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在“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的加持下,跻身开放前沿阵地,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新疆曾长期处于全国开放版图的末梢地带,而今却搭建起连接亚欧的“黄金通道”,让物资流通更便捷、区域联动更紧密;超过六成土地被荒漠覆盖,通过科技赋能,向沙漠、戈壁、盐碱地要产量,粮食单产跃居全国首位,正在成为祖国的“西部粮仓”;依托十大风区、五大光区优势,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外送基地,点亮了全国22个省份的万家灯火……今日之新疆,资源优势正在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新疆各族群众的生活品质随着经济发展水涨船高——多年来,新疆公共预算支出保持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就业人员总数增至1391万;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实行15年免费教育;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新疆在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蓝图又将起笔。向未来,风正扬帆,新疆征途如虹。